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郭峰

   近来从官方到民间都在讨论,金融业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但我们不妨这么问,怎样的金融业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如果把实体经济按所有制和规模来划分的话,则国有经济和大型私企都不存在金融业不为之服务的问题。大型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从来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座上宾。存在金融业不为之服务的是        

   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普通民众。因此,所谓要使金融业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指的是要加强金融业为小微企业、普通民众等更好地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其中少数几个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又占据了垄断地位。在这一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中,中小民营企业、服务型企业等,由于没有抵押品,所以基本上很难能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中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表示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微小企业中更有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一直以来,发展“直接融资”成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均接受的金融业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新增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约50%的水平,即约一半新的社会融资都是所谓直接融资等模式。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内外需求都在减速,经济增长放缓,实体经济的投资和回报都不理想。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中国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是,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数年天量新增信贷,刺激的只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可见,要想人为地把资金硬往小微企业中赶,只能是一厢情愿。

  国有部门杠杆比率的上升与资产盈利能力的下降并存,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暗示着越来越大的债务风险。在传统信贷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胃口时,它们就被迫转向信托融资。表外业务等其他融资模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汹涌壮大。因此,虽然直接融资比例越来越高,但真正流入小微企业的资金仍然少之又少。且在债务高企的困境下,更是存在“借新还旧”、“借短贷长”的错配,金融风险随之上升。

  知名经济学家希勒在其最新的著作《金融与好的社会》中指出要想让金融创造一个更平等、和谐的好的社会,那么就必须促进金融业的民主化,即让更多的人参与金融,分享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将这些好处仅仅限于一些“大亨”身上。

  同样地,民主化的金融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小微型企业和普通民众自身。在传统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下,普通民众倒是能够接触到金融机构,但往往是资金的提供者,且其提供的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等于穷人补贴富人,特别是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所谓的金融创新产生的新的金融业态,则更加“小众”,参与门槛往往极高,普通的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皆被拒之门外,无法分享金融创新的好处,反而承担金融创新的风险。

  因此,欲让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决策层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号召,还需要配套一系列改革,例如推进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让民间的力量结合进去改善决策倾向,大量地开设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微型金融机构。当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等,也为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分享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好处,创造了部分条件。

   ——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2013年7月16日

话题:



0

推荐

郭峰

郭峰

10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郭峰,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讲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其他中英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一部,发表经济时评90余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