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问题提出

2015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为了不让空气污染影响阅兵的体面举行,北京市联合周边省市在机动车、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等方面实施临时性管控措施。管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统计,2015年8月20日至9月3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降低到17.8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同一时期降低了73.2%。北京空气质量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水平,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平均水平。9月3日阅兵进行时,北京PM2.5的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可谓完美实现了“阅兵蓝”。

 其实这种运动式、短暂的“政治性蓝天”,之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4年APEC会议期间都曾出现过,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空气污染治理的一大法宝。然而,中国各级政府经常倚重的这种临时或周期性重视、运动式治理产生的“政治性蓝天”可行吗?其“经济理性”何在?具有可持续性吗?本文利用地方“两会”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论证了政治性蓝天的“经济理性”(对于地方政府和官员而言)。当前,一方面是公众和中央政府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唯GDP论”的传统政绩观的惯性影响,地方政府必须在回应公众及中央环境保护压力和维持辖区经济增长中进行平衡。在这种“保蓝天”和“保增长”的跷跷板中,虽然保蓝天往往被牺牲,但在某些政治更敏感、更需要照顾民意的特殊时期,政府可能就会相对更加重视蓝天,从而通过临时性限制措施,制造“APEC蓝”、“阅兵蓝”等“政治性蓝天”。

近年来,各级政府‌“两会”(政治协商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雾霾和环境污染治理都会成为社会媒体和代表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政府回应民众呼声,采取临时性措施治理雾霾,创造碧水蓝天生态文明的最佳时机。因此本文以“两会”作为“政治性蓝天”研究的切入点。

由于各地‌“两会”大多集中在每年的1月份至2月份,且召开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一个地方‌“两会”召开期间,其他没有召开‌“两会”的城市就成了该城市的对照组,这样就构成了‌“两会”召开期间与‌“两会”召开前后,以及‌“两会”召开城市与非‌“两会”召开城市的双重差异,从而可以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同时,统计学上而言,空气质量应该随着季节和日期的变化而缓慢连续地变化,因此地方‌“两会”的召开与否又构成了一个类似于断点的情形,从而可以借鉴断点回归的思想。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利用2013年12月至2016年3月中国189个城市日度空气质量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单项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O3)的浓度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和断点回归的思想分析地方‌“两会”的召开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时,本文将空气质量和经济增长分不同时期同时引入到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中,基于模型推导结果,本文提出:

假设:各地‌“两会”期间,雾霾水平会低于其他时期;而‌“两会”过后,雾霾水平会再次上升。

 

主要观点与启示

实证结果显示,各城市‌“两会”期间,雾霾水平显著下降。换言之,这种“政治性蓝天”不仅出现在APEC会议和盛大阅兵之时,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各级政府常规性的“形象工程”。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也显示,部分空气污染指标的改善实际上在‌“两会”召开前就已经开始,而在‌“两会”过后,雾霾水平又会迅速回升,回升的幅度甚至比‌“两会”期间的改善还要大,从而验证了上文假说的成立。可见这种“政治性蓝天”不仅不可持续,反而通过更严重的“报复性污染”而使其真实效果大打折扣。“政治性蓝天”虽然美好,却不可以贪杯。

因此,要实现碧水蓝天,不能指望这种政治性动员、运动式管制造就的“政治性蓝天”。由于市场失灵,欲解决雾霾问题,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作用。此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雾霾的完全治理绝非短期内就可以全部实现的,中国雾霾高发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应对雾霾必须有长效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短期的政治热情。

原文请参阅:石庆玲、郭峰、陈诗一,《雾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 ,《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5期。

本公众号(IDguofeng0406)为郭峰博士个人公众号,所有言论不代表所在单位。更多学术成果请参阅郭峰个人学术主页:http://www.guof1984.net.

话题:



0

推荐

郭峰

郭峰

10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郭峰,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讲师,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其他中英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10余项。出版著作一部,发表经济时评90余篇。

文章